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史前館《時間織軸》 獲第九屆公共藝術獎佳作獎
2025-01-22
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公共藝術作品《時間織軸》,獲得第九屆公共藝術獎佳作獎。該作品從161件作品中脫穎而出,由藝術家林介文(Labay Eyongc)創作,並藉由「編織記憶—拆毛衣」民眾參與工作坊,由參與民眾共同執行拆解、整經、配色製成作品材料,提供藝術家創作出有別於苧麻、香蕉絲等原民傳統織材的藝術亮點,訴說傳統與現代的融合。
林介文為臺灣花蓮太魯閣族藝術家,創作形式多元,包含金工、軟雕塑、空間裝置、公共藝術等,通常結合多媒材使用、空間運用及現代創新手法,形塑其個人獨特風格。關於《時間織軸》這件作品,她表示,時間是醞釀任何文化最主要的元素,對於泛泰雅族的織布文化而言,時間也在其之上留下了不同層次的韻味。
一般人對臺灣織布文化的了解最早追溯到荷蘭據臺時期,原住民用鹿角與荷蘭人交換毛線,使原本簡單的白和其他自然染色的顏色增添了正紅色,這個時期泰雅族人把大量的紅色運用在織布之上。
國民政府接收臺灣開放宗教信仰,傳教士將美軍捐獻的物資發放給貧窮的原住民村落,當時的婦女們拿到毛衣之後不是拿來穿,而是拆了它,將毛線配色做成線球,然後織成Gabang(被毯)。這種回收毛衣製作的被毯還有一個專有名詞,叫做「Tambrigen」為交換之意。
史前館人員表示,從典藏品織布材質的演變,從中可以讀到時間與政治等因素,改變了原住民族傳統織布創作的模式,且不同時代的織品有著不同的樣貌,是當代文化復振很重要的文化資產。
《時間織軸》作品設置於史前館一樓側廊木平台上,是觀眾最常駐足停留欣賞的藝術品。
林介文為臺灣花蓮太魯閣族藝術家,創作形式多元,包含金工、軟雕塑、空間裝置、公共藝術等,通常結合多媒材使用、空間運用及現代創新手法,形塑其個人獨特風格。關於《時間織軸》這件作品,她表示,時間是醞釀任何文化最主要的元素,對於泛泰雅族的織布文化而言,時間也在其之上留下了不同層次的韻味。
一般人對臺灣織布文化的了解最早追溯到荷蘭據臺時期,原住民用鹿角與荷蘭人交換毛線,使原本簡單的白和其他自然染色的顏色增添了正紅色,這個時期泰雅族人把大量的紅色運用在織布之上。
國民政府接收臺灣開放宗教信仰,傳教士將美軍捐獻的物資發放給貧窮的原住民村落,當時的婦女們拿到毛衣之後不是拿來穿,而是拆了它,將毛線配色做成線球,然後織成Gabang(被毯)。這種回收毛衣製作的被毯還有一個專有名詞,叫做「Tambrigen」為交換之意。
史前館人員表示,從典藏品織布材質的演變,從中可以讀到時間與政治等因素,改變了原住民族傳統織布創作的模式,且不同時代的織品有著不同的樣貌,是當代文化復振很重要的文化資產。
《時間織軸》作品設置於史前館一樓側廊木平台上,是觀眾最常駐足停留欣賞的藝術品。
最新消息
三好音樂節以綠色碳足跡 邁向永續發展
2025-08-24高齡生活不孤獨 佛教天主教相攜找解方
2025-08-24「重光─顧天龍油畫作品展」開幕 充盈內美與大千世界同頻重光
2025-08-24三好音樂節融合佛光好事集 老中青幼共度夏日好時光
2025-08-24第一屆三好音樂節 打造年輕音樂舞台
2025-08-24屏東佛光人捐血報恩 以實際行動傳遞溫暖
2025-08-24北卡協會送愛心文具 助力教師學生新學期
2025-08-24國際佛光會華府協會 愛心文具捐贈幼學童迎新學期
2025-08-24三重禪淨中心宣講員培訓 佛陀善法廣布人間
2025-08-24福壽老人中心佛學講座 談福壽智慧
2025-08-24
相
關
消
息